工作标准决定结果。一个执行者,本身高标准、严要求,工作细致、严密,工作结果自然质量高、效果好;反之,自我要求不高,满足于完成任务、有所交代,工作质量可想而知。
二、执行力
执行力是建立在执行的基础上的,是执行的深化。执行力体现的是一种“度”,它往往能反映执行者的工作绩效、优劣程度。执行力同样也分接受任务、执行任务、执行结果三个阶段,但由于有“度”的要求,所以与“执行”相比,其工作质量和效果就会大为不同。执行力的强弱同时也反映出一个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水平,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。
1、接受任务——快速、准确、组织
较之执行,在接受任务阶段执行力体现的是“更快、更准确”,体现出管理者接受任务后驾驭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。具体表现:
一是管理者接受任务后,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,不是简单地随即布置工作,而是组织团队学习,讨论交流,统一认识,把个人的领会变为集体的消化。
二是任务分解,明确职责。根据任务要求,制定具体实施方案,明确责任人,把任务分解到班组、个人,确定时间进度计划安排等,体现较强的组织能力。
三是指挥艺术, “会安排”。谁干什么,谁适合干什么,一清二楚;什么时间干什么,用什么方法干,井井有条。
有一种现象比较普遍,一项任务布置后,一些单位或部门总是领先一步,总是很顺利地接受任务,快速准确地作出反应。而有些单位或部门,总是“慢半拍”,这就反映出在接受任务阶段执行力的强弱。
2、执行过程——调配、控制、创新
较之执行,在执行过程阶段执行力应体现在团队执行、检查督促、创新实践等方面。一个管理者如何发挥自己的组织才能,善于把下属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,形成合力,班组之间、岗位之间主动配合协作,这对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至关重要。
检查督促是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必备环节,体现的是管理者的控制能力和调整艺术,会检查、何时督促、方法得当、效果明显等是管理层次较高的标志。一项工作布置以后,不能放任自流,只等结果,只有随时了解检查,及时纠偏、调整,才能确保任务按照计划目标,高质量的完成。
执行过程体现较强执行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科学安排和有效措施。接受任务后首先要有系统思考的意识和习惯,在执行前要思考“如何做”,采取什么方式,如何提高完成任务的质量等。人们常说的“巧干”、“会干”,指的就是方法得当和高效率。某人“不会干”不仅仅指“不知如何做”,更多的含义是指“不知如何做得更好”。另外,工作创新大部分都体现在这一阶段,围绕目标和要求,在执行过程中勤于思考,勇于开拓创新,形成自身特色,对出色完成任务有很大帮助。
3、执行效果——效率、典型、先进
较之执行,在执行效果阶段执行力主要体现在工作效率、工作拓展、经验总结、荣誉表彰等方面。“执行力”要的是“效果”,而不仅仅是“结果”。一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、没有差错或很少差错只能算执行,不能叫执行力,“干得漂亮”、“有意”、“效果明显”等则是执行力的写照。有些工作,在执行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东西,那叫特色,被总结推广,就可用“完成任务出色”来形容了。还有一个典型的标志,就是荣誉的获得,荣誉本身是一级组织对某项工作结果的评定,是通过比较或竞争获得,表明该项工作开展的先进性和取得的突出成果。
三、执行不力原因何在?
现实工作中,一些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执行不力、执行力低下的典型现象比较普遍,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,态度和能力,一个属主观因素,一个是客观因素。
在接受任务阶段,因态度问题而消极抵触、不认真“听”和“看”、自认为懂而不屑一顾、不愿深入学习和领悟等;因能力问题而造成的理解错误、一知半解等。
在执行任务阶段,因态度问题会造成做表面文章、不愿动脑筋、想办法,无具体措施、应付、走形式,有制度不执行,“差不多”、低标准等;因能力问题而造成方法不当、蛮干等。
在执行结果阶段,因态度问题会造成完不成任务、问题没解决,“还是老样子”、差错率高等;因能力问题会造成效果差或较差、事倍功半、存在一定的差错率等。
执行和执行力,虽然过程相似,但其要求、程度完全不同。一般员工往往和执行相对应,而一个团队或管理者则必须用执行力去衡量。
欢迎亲爱的朋友们留言、互动、点赞、关注、收藏、转发。谢谢......
—THE END —
—THE END —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