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遇春更虎,举着门板当盾牌,愣是顶着箭雨爬上了采石矶城墙。这哪像打仗?分明是赌命换饭吃。可打着打着,他们发现门道了,元兵爱扎堆,专往大路跑;张士诚的兵怕夜袭,陈友谅的水师拐弯慢……这些“土兵法”,都是拿弟兄们的命试出来的。
朱元璋有回问徐达:“你咋知道陈友谅要从鄱阳湖东边来?”徐达挠挠头:“上个月俺放火烧他粮船,瞅见东边芦苇荡子浅,大船进不来。”
哪有什么《孙子兵法》,全是庄稼汉的生存智慧。就像老农看云识天气,他们看地形就知道该往哪儿埋伏兵。
要说这两人有啥绝活,头一条就是“不要命”。
常遇春有回被元兵围在山谷里,愣是带着三百人反冲锋,把对方主将的脑袋挂在了马鞍上。事后朱元璋问他:“你就不怕死?”他咧着嘴笑:“饿死也是死,战死还能混口饱饭。”这种光棍精神,把读书人出身的张士诚吓破了胆。
第二招是“接地气”。徐达练兵,专挑农闲时候;常遇春发军饷,直接给老乡打白条:“等打下南京城,分你两亩水田!”比起元朝军官克扣粮饷,这套“画饼充饥”的法子,愣是让农民军越打越多。
说到底,他们和士兵穿一条裤子,知道弟兄们要啥。
老朱为啥专宠这俩文盲?看看他手底下都是啥人:亲侄子朱文正喝酒误事,养子沐英还是个娃娃。
比起这些“关系户”,徐达常遇春就像野地里的红高粱,给点阳光就疯长。更重要是这俩憨货不识字,不会学陈友谅搞“黄袍加身”那套。
有次常遇春打下苏州,把张士诚的龙椅劈了当柴烧。
朱元璋故意试探:“这椅子留着多气派?”常遇春一瞪眼:“坐这玩意耽误骑马!”听听,多让人放心的觉悟!老朱要的就是这种“只懂砍人,不懂权谋”的愣头青。
别看他俩后来封王拜将,当年可是踩着尸山血海爬上去的。
鄱阳湖大战,徐达的先锋营死了七成;北伐元朝,常遇春的骑兵队冻死在草原上的比战死的还多。那些史书里轻飘飘的“斩首数万”,背后都是老乡们的血肉。
最惨的是常遇春,刚打下开封就暴病而亡,才四十岁。
民间传说他是杀孽太重遭了天谴,光在山东就屠了十八座城。倒是徐达活得长些,可最后也被朱元璋赐了只烧鹅,浑身溃烂而死。这哪是什么军事天才?分明是乱世吃人的活标本。
说到底,徐达常遇春的“天才”名号,不过是活下来的运气。
元末造反的农民军何止百万?能活过三年的都算祖宗积德。他们能出头,七分靠敢拼命,两分靠跟对人,剩下一分才是天赋。就像山沟里的野竹子,恰巧长在了风口。
如今北京故宫的功臣画像上,徐达常遇春铠甲鲜明。
可细看画角,还留着当年在田埂上沾的泥点子。这些泥腿子将军的故事告诉我们:乱世里最值钱的本事不是读兵书,而是豁得出命、读得懂人心。毕竟在饿疯了的年代,能带乡亲们抢到饭吃的,就是活神仙。
站在2025年回望,徐达常遇春的传奇就像面照妖镜。照见乱世的荒唐,读书人捧着《孙子兵法》饿死,文盲拎着菜刀封侯;也照见现实的残酷,哪有什么天选之子,不过是时势把人逼成了鬼雄。
下次再听说“寒门出贵子”的故事,不妨多问一句:这贵子,得踩着多少白骨才能爬上高枝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